技術文章
更新時間:2025-09-26
點擊次數:97
37 °C 速融會讓 IL-17F 在 30 s 內局部升溫至 40 °C,疏水核心暴露,聚體率瞬間飆到 18 %。
改用 15 °C 循環水浴,搭配小型旋渦震蕩器 200 rpm,90 s 全融化,聚體率 < 3 %,活性回收率 97 %。
融化后立刻轉移到冰上,任何室溫靜置 > 5 min 都會讓末端 His 標簽脫落,Western blot 出現 13 kDa 雜帶。
IL-17F 在 < 50 μg/ml 時極易吸附管壁,0.1 % BSA 只能救一半。
第一步用 原倍緩沖液(PBS+300 mM NaCl) 配成 500 μg/ml 母液,高離子強度屏蔽疏水面,吸附率 < 1 %。
第二步再用 低鹽工作液(PBS+0.1 % 海藻糖) 稀釋到 50 ng/ml,階梯降鹽讓蛋白結構逐步松弛,避免瞬間脫鹽導致的β-折疊錯位。
品牌之間差異巨大:某進口低吸附管 2 h 損失 8 %,國產某款損失 22 %。
實測 聚丙烯+硅化涂層+琥珀色避光 組合 24 h 損失 3 %,價格只貴 15 %,長期實驗更劃算。
管蓋密封圈必須二次壓緊,IL-17F 含兩對游離巰基,長期接觸空氣會生成錯配二聚體,非還原膠多出 30 kDa 條帶。
1 ml 裝液量中心降溫速率慢,形成大冰晶,一次凍融活性掉 25 %。
0.5 ml 液體厚度 4 mm,?80 °C 降溫速率 ≈ 25 °C/min,冰晶尺寸 < 50 nm,蛋白結構應力最小。
每管寫好 日期+批號+濃度,避免反復核對,?80 °C 開門時間縮短 10 s,箱內溫度波動 < 1 °C。
某些 protocol 寫 37 °C 5 min,實測 3 min 與 5 min 活性無差異,后者聚體率反而高 2 %。
復溫后立即渦旋 2 s,讓可能存在的濃度梯度瞬間均一,再冰上靜置 1 min,體系溫度降至 10 °C 以下,加入細胞孔板時不會引起局部熱休克。
IL-17F 本身無抗菌域,0.25 EU/ml 的內毒素就能讓 HCT-8 細胞分泌 IL-8 背景飆 5 倍,直接把 EC50 抬高一個數量級。
每批次做 LAL 顯色法 復檢,> 0.1 EU/μg 直接退貨;自己再過濾除菌一次,活性會掉 10 %,得不償失。
用 IL-6 做正對照,IL-17F 100 ng/ml 刺激 HeLa 30 min,p-STAT3 信號應達到 IL-6 的 60–70 %。
低于 50 % 說明批次活性不足,高于 90 % 提示有 IL-17A 污染,需做 pIEF 等電聚焦 驗證,IL-17F 理論 pI 7.8,IL-17A 5.6,兩條帶即可判定混批。